第643章 我可一直都是守法经营的啊(1 / 2)

几个小时后,一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驶入了省城天河区。这里不同于市中心的繁华,更像是一座巨大城市的工业动脉。空气中弥漫着机油、尘土和金属混合的味道。他们要去的目标——宏发建材城,就是一个充满着这种原始生命力的老旧市场。

车辆在拥挤的过道上缓缓穿行,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店铺,门口堆满了钢筋、瓷砖和木材。刺耳的切割声、工人们的叫喊声、货车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首嘈杂而混乱的交响乐。

刘建军的“宏盛建材”店,就淹没在这一片杂乱的招牌之中,毫不起眼。

赵承平和小张下了车,换上了便装。他们没有立刻进去,而是在斜对面一个卖五金配件的摊位前停下,装作挑选商品,实则在暗中观察。

店面确实不大,像一个被货物塞满的洞穴。门口堆着几摞码放得还算整齐的瓷砖样品,里面则被一排排的货架挤占得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过道。腻子粉、水泥袋、成卷的电线、PVC管……各种建材的气味混合在一起,形成一种独特的、有些呛人的味道。

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正站在柜台后,拿着计算器噼里啪啦地按着,嘴里还跟一位前来询价的顾客热情地介绍着什么。他就是刘建军,和照片上一样,微胖的身材,穿着一件沾了些灰尘的蓝色工作服,脸上挂着那种生意人特有的、真诚中带着几分精明的笑容。他看起来,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、为了生计而忙碌奔波的普通人。

观察了足有十分钟,赵承平才迈开步子,带着小张朝店里走去。

“老板,忙着呢?”赵承平的声音不大,但足以让柜台后的刘建军听到。

刘建军闻声抬起头,脸上的笑容还没来得及完全绽放,就看到了赵承平和小张。他的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,职业习惯让他瞬间判断出,这两人不是来买建材的。他们的气质,与这个嘈杂的市场格格不入。

“两位……买点什么?”刘建军放下了计算器,笑容里带上了一丝询问和戒备。

赵承平没有回答他的问题,而是直接从口袋里掏出了自己的警官证,在他面前亮了一下。证件上金色的警徽,在店铺昏暗的光线下,显得格外刺眼。

“警察。”赵承平言简意赅。

那一瞬间,刘建军脸上的笑容明显地僵住了。那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变化,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看不见的石子,只泛起了一圈几乎无法察觉的涟漪,但随即又恢复了平静。他的瞳孔有零点几秒的收缩,握着计算器的手,指关节也下意识地绷紧了。

“警察同志?”他脸上的表情由职业性的热情转为一种恰到好处的惊讶,带着一丝普通市民见到执法人员时的局促和不解,“这……这是有什么事吗?我……我可一直都是守法经营的啊。”

赵承平没有理会他的自辩,他锐利的目光像手术刀一样,紧紧锁定在刘建军的脸上,不放过任何一丝肌肉的牵动。

“我们今天来,不是查你的生意。”赵承平的声音平静无波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,在这间堆满货物的狭小空间里回响,“我问你一个人,你老实回答。”

他刻意停顿了一下,让那份无形的压力在空气中慢慢发酵、膨胀。小张站在他的侧后方,双臂抱胸,同样用审视的目光,从另一个角度施加压力。

店铺外市场的喧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,这里的时间流速似乎都变慢了。

“王德海。”赵承平缓缓吐出这个名字,一字一顿,清晰地砸在刘建军的耳膜上,“你,认识吗?”

就在这个名字被说出口的瞬间,赵承平敏锐地捕捉到了他想要看到的东西。

刘建军的瞳孔,在那一刹那,不受控制地收缩了一下,就像被针尖猛地刺到。他脸上那副精心维持的、略带困惑的表情出现了一丝裂痕,尽管只有短短的半秒,但那转瞬即逝的僵硬,却像黑夜中的闪电,清晰地烙印在了赵承平的视网膜里。

他愣住了。

这一下的愣怔,不是在努力回想一个陌生名字时的茫然,而更像是心中紧绷的弦被突然拨响时的震颤。

“王……德海?”刘建军的喉结上下滑动了一下,他似乎想用一个疑问的语气来掩饰刚才的失态。他低下头,避开赵承平的目光,拿起柜台上的一支笔,在废纸上无意识地划着,像是在为自己的思考争取时间。“哦……哦!想起来了!”

他的声音陡然拔高了一点,带着一种“恍然大悟”的刻意。他抬起头,脸上重新堆起了笑容,但这笑容,比刚才显得更加勉强和油滑。

“警察同志,你们说的是不是那个个子不高,人有点蔫儿的那个?前段时间,对,就是上个月吧,在我这儿打过几天零工,帮着卸货、搬水泥。干活还行,就是话不多。”

这番话说得非常流畅,细节也很具体——“个子不高”、“人有点蔫儿”、“卸货搬水泥”,听起来合情合理,无懈可击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赵承平不动声色,继续追问,语气平淡得像是在核对一份普通的送货单:“既然只是临时工,为什么你手机里,有他最近几个月打给你的五次通话记录?”

这个问题,显然也在刘建军的预料之内。

“嗨,这不就是为了叫他干活嘛。”他摊了摊手,表现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,“有时候店里突然来了大活儿,我一个人忙不过来,就打电话问问他能不能来搭把手。他那人也是,有时候来,有时候说有别的事儿了,所以就多打了几个。”

他解释得天衣无缝,完美地将一个亡命之徒和一个小老板之间的诡异联系,包装成了一段再正常不过的临时雇佣关系。通话时间短?——叫人干活,几句话就够了。全是王德海打过来?——他可能是在问有没有活干。逻辑上,都能说得通。

然而,赵承平的心里,那份怀疑却不减反增。

太流畅了。

刘建军的回答,就像是提前背好的台词。从最初那零点几秒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后,他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表情,都显得过于“标准”。没有正常人回忆时的迟疑,没有组织语言时的停顿,更没有被警察突然盘问时的慌乱。他就像一个准备充分的演员,在导演喊出“开始”后,精准地念出了自己的对白。

尤其是他刚才低头划笔的那个小动作,在赵承平看来,那根本不是在回忆,而是在启动一个预先设置好的应急程序。

赵承平的目光从刘建军的脸上移开,缓缓扫过这间拥挤的店铺。他的视线停留在角落里一袋开封的水泥上,然后又落回到刘建军那双沾满灰尘,却保养得还算不错的手上。

他知道,再问下去也不会有结果。这个刘建军的心理防线远比王德海要坚固得多,而且毫不留手。在没有实质性证据之前,任何逼问都只会让他更加警惕,甚至打草惊蛇。

“行。”赵承平点了点头,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,仿佛真的相信了他的说辞,“我们就是例行了解一下情况。你继续忙吧,以后有需要,可能还会找你。”

他收回警官证,转身向外走去。小张虽然心有不甘,但还是默契地跟了上去。

两人坐回车里,小张一关上车门,就忍不住低声说道:“队长,这家伙绝对有问题!他那套说辞,编得跟真的似的,可我总觉得……太顺了,就像提前排练过一样。”

赵承平发动了汽车,目光透过后视镜,最后看了一眼那个淹没在喧嚣中的“宏盛建材”店。他没有立即回答小张,而是将车子平稳地汇入车流。刚才刘建军脸上那转瞬即逝的僵硬,和他那套完美无瑕的解释,像电影慢镜头一样在他脑海里反复回放。

“他不是在说谎,”赵承平终于开口,声音沉稳而冷冽,“他是在背诵一个准备已久的答案。一个普通的小老板,被警察找上门,正常的反应应该是紧张、困惑、努力回忆。而他,在最初的零点五秒惊慌之后,立刻启动了一套完美的应对方案。这说明什么?”

小张的眼神一凛:“说明他早就料到我们会找上他,并且为此做好了准备!”

“没错。”赵承平轻点了一下方向盘,“就像一个在考场上拿到了原题的考生,他唯一的破绽,就是考得太好了。这个人,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不简单。”

车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。一个看似普通的建材店老板,却有着如此深沉的心机和周密的准备,这背后隐藏的,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。

赵承拿起手机,拨通了一个号码,语气变得不容置疑:“老周,是我。我需要你派两组最精干的人,24小时给我盯住一个人。对,天河区宏发建材城的刘建军,‘宏盛建材’的老板。我要他的一举一动,见过谁,打过什么电话,甚至他扔的每一包垃圾,我都要知道。记住,绝对不能让他察觉。”

挂断电话,一张无声的监控网,已经悄然笼罩在了刘建军的头顶。赵承平知道,像刘建军这种人,只要他跟幕后有联系,就一定会露出马脚。狐狸再狡猾,也总有要出洞觅食的时候。

车子一路疾驰,返回市局。

几个小时前还混沌不清的案情,此刻仿佛被撕开了一道口子,尽管透出的光还很微弱,但至少有了明确的方向。

赵承平直接走向了审讯室。他没有让小张跟着,有些对决,需要一对一的心理博弈。

冰冷的铁门被打开,王德海正坐在审讯椅上,几天不见,他显得更加颓唐和麻木。眼窝深陷,胡子拉碴,那双曾经精于算计的眼睛,此刻只剩下死水般的灰败。他以为自己已经交代了所有该交代的,剩下的,不过是等待法律的裁决。当看到赵承平独自一人走进来时,他的眼皮只是懒懒地掀动了一下,便再无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