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1章 这不是在自寻死路吗?(1 / 2)

元朝以游牧民族立国,不懂治理国家。

于是采取了包税制,只要定下数额,剩下的全凭商人自己。

结果可想而知,地方豪强巧取豪夺,百姓被迫分成三七开。

不仅如此,地方官员还通过平衡利益、欺上瞒下等手段获利。

因此,凡是元朝做过官的人,在明朝必然会有几个横行乡里的商人跟随。

可以说,明朝能够崛起的商人背后都有官员撑腰,甚至不止一位。

而那些在地方站稳脚跟的商人,对当地学子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。

多年以来,朱元璋即便强势如他,也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得焦头烂额。

在官场上,他杀了多少官员,总有人源源不断填补空缺。

但面对整个士人群体,再多的杀戮也无济于事。

这样的难题,怎能不让朱元璋忧心忡忡?

沈万三无疑是这个体系中最突出的人物,也是最引人注目的。

更重要的是,在攻打苏州时,张士诚能够抵抗数月,给朱元璋带来巨大损失,这其中少不了沈万三的助力。

沈万三当时确实舍得投入资金和人力。

如此一来,新仇旧恨交织,朱元璋不恨沈万三都难。

如果沈万三低调隐匿,或许还能平安度日。

毕竟朱元璋事务繁忙,谁能一直记得他?

偏偏沈万三主动来到应天府。

朱元璋立刻想起沈万三的存在,同时也想到一件大事。

沈万三似乎很富有,若是将其抓捕,他的财产岂不是归自己所有?

于是他命令毛骧严密监视沈万三的一举一动。

毛骧信誓旦旦承诺后,锦衣卫全程跟踪沈万三的行程。

他们亲眼看到沈万三带着各种珍宝和古玩,拜访应天府的文武官员。

沈万三对眼前的一切浑然不知,即便知晓也觉得无足挂齿。

在他眼中,这只是普通的商业往来,何来忌讳?

这一天,他终于来到胡府。

精彩的一幕即将上演!

()

---

沈万三的拜访遵循严格的礼节,递拜帖是第一步。

没有它,无论胡府还是其他显赫之家,都不会轻易接纳任何人。

通常情况下,沈万三的管家会先行递帖约定时间,之后他才携礼上门。

但面对某些重要人物,则需格外谨慎。

胡大老爷作为硕果仅存的淮西权贵,绝不可轻忽。

因此,沈万三亲自送来拜帖。

他知道,尽管这些日子他广赠礼品结交多人,但真正关键时刻,这些人未必可靠。

甚至可能翻脸无情,联手对付他。

而此刻,他需要的不是这些人,而是胡大老爷一人的支持。

胡大老爷深居简出,却在江湖上盛传诸多传说。

这些传闻虽真伪难辨,但他对朝堂和陛下决策的影响毋庸置疑。

沈万三精心挑选珍稀之物,携拜帖亲自来访。

适逢胡大老爷在家打麻将,听闻沈万三来访,略显诧异。

他对沈万三早有耳闻,甚至记得张卫健版的电视剧。

胡大老爷认为沈万三因贪财求势而败,便随意丢开拜帖,却对礼单产生兴趣。

打开一看,果然名不虚传:红蓝宝石、香料、金佛、顶级屏风、精美玉石把件等,尽显奢华。

可以确定的是,这份礼单上的物品,即便胡大老爷未见实物,也能猜到其价值非凡。

这些东西,即便放在繁华的应天府,恐怕也堪称天价。

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珍贵,更是因为有些东西应天府根本就没有。

比如红蓝宝石这类看似普通的小物件,很可能是在船队从事海外贸易时意外获得的。

单看这份礼单,其中一些物品,即便是对像胡大老爷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来说,也是能够世代相传的珍宝。

然而,胡大老爷只是随意瞥了一眼,便不屑地皱眉,将礼单随手丢给了胡义。

“东西不要,人也不见,让他走吧。

胡义听后先是一愣,随后郑重地点点头。

他并非普通管家,而是专门负责外出收集情报并汇报给胡大老爷的“万事通”。

因此,他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远超常人,不会被表面的利益蒙蔽。

多年来跟随胡大老爷,他深知,尽管胡大老爷看似官职渐低,但实际上胡府的影响力却在应天府乃至整个大明日益壮大。

无论是官场还是市井,甚至皇宫之中,胡府的地位都堪称顶尖。

如今堂妹胡馨月能够稳居东宫太子妃之位,并且将东宫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,连嫔妃们都规规矩矩,这背后固然有她的教养,但更重要的是她借着胡大老爷的权势行事。

正因如此,胡义对金钱的态度十分豁达。

既然胡大老爷如此果断地拒绝这份厚礼,显然这其中必有隐情。

胡义沉着脸照办,直接将沈万三赶出了门。

尽管沈万三气得脸色铁青,却连一句话都不敢说。

若他稍有动静,无需胡大老爷出手,胡义便能让沈万三服服帖帖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难道胡府的大管家这些年在应天府是白待的?

沈万三离开胡府不久,在马车上就平复了怒气。

此刻,他心中盘算着一件事:

为何胡大老爷不仅拒见,连礼物都不收?

身为商人,他深知这些礼物的价值。

以往拜访官员,即便对方不愿相见,礼物也会被收下,因它们新奇有趣,仅是雅趣之物。

可为何胡大老爷全然不感兴趣?

忽然,沈万三感到后颈一凉。

难道胡大老爷已知晓些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