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6章 鱼龙混杂的地方(2 / 2)

张亮顺着他的思路想下去,顿时恍然大悟:“您的意思是,他来安和是为了办事,办完就走?所以我们在城中村和劳务市场才找不到他的长期生活痕迹?”

“对!”赵承平用力一拍桌子,“所以,我们不应该再盯着‘住’的地方,而应该去查‘走’的地方!长途汽车站、火车站!”

天一亮,两人顾不上吃早饭,直奔安和市长途汽车总站。

车站里人声鼎沸,空气中混合着柴油尾气、方便面和各种地方口音的味道,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嘈杂与生动。他们找到了车站派出所,说明了来意。

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姓刘的老民警,头发已经有些花白,对车站的各种门道了如指掌。听完他们的请求,老刘警官却面露难色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“赵队,张亮,不是我不帮忙。一年前,咱们这儿的长途客运实名制……说实话,执行得没那么严格。很多人买票,尤其是一些私人承包的线路,给钱就上车,根本不看身份证。电脑系统里的记录,恐怕不全。”

这个情况让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,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。

赵承平的心沉了一下,但他没有放弃:“电脑系统不全,那人工售票的票根存底呢?或者财务的流水记录?”

老刘警官被他这份执着打动了,他想了想,一拍大腿:“票根存底估计早就处理了,但财务那边,为了对账,每天的售票班次和数量都会有一份纸质台账!我带你们去查查看!”

在车站档案室一个积满灰尘的角落里,他们找到了那一年的票务台账。那是一本本厚重的、边缘已经泛黄的硬壳本子。上面的字迹有潦草的,有工整的,记录着一年前每一天、每一个班次的乘客去向。

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大海捞针”。

他们将时间锁定在王德海离开“好运来”旅馆的那一天和之后的三天。赵承平负责核对开往省城及周边大城市的线路,张亮则负责核对开往青河县及其他邻近县城的线路。

档案室里很闷,只有头顶的旧风扇在“吱呀呀”地转动。两人一页一页地翻阅,指尖很快就沾上了一层黑色的灰尘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一上午的时间,他们翻完了两大本台账,却一无所获。

张亮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,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有些气馁地说:“赵队,会不会……他用的是假身份?”

“有可能,”赵承平头也不抬,目光依然专注地在密密麻麻的字迹间搜索,“但不到最后一页,就不能下结论。”

就在张亮几乎要放弃的时候,赵承平的手指,突然在一个名字上停住了。

那是在一本记录着开往省城班次的台账上,售票员的字迹龙飞凤舞,但那三个字,依然清晰可辨——王德海。

“找到了!”赵承平的声音不大,但在安静的档案室里,却如同惊雷。

张亮立刻凑了过去,只见记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:王德海,身份证号4128...X,目的地:省城,发车时间:下午三点整,票价:65元。

那一行写在泛黄台账上的名字,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案件停滞不前的僵局。

赵承平和张亮几乎是跑着离开那间闷热的档案室,心中的激动与紧迫感,如同被点燃的引擎,驱散了连日来的所有疲惫。他们带着老刘警官,径直冲向了车站的中心监控室。

监控室不大,却充满了现代科技的冰冷感。一整面墙壁上,几十个小屏幕分割着车站内外的各个角落,无数行人的身影在上面匆匆掠过,无声地演绎着各自的悲欢离合。空气中弥漫着机箱散热风扇低沉的“嗡嗡”声,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正百无聊赖地盯着主屏幕。

“小李,快!”老刘警官显然跟技术员很熟,他指着赵承平,“这位是京州来的赵警官,有重要案情,需要调取一年前的监控录像!”

小李闻言,立刻精神起来。他有些为难地说:“刘叔,一年?咱们的硬盘是循环覆盖的,一般也就保存三个月……”

赵承平的心,瞬间提到了嗓子眼。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个。如果连最后的影像证据都消失了,那“省城”这条线索就成了无源之水。

“但是,”小李话锋一转,指了指角落里一个落满灰尘的服务器机柜,“为了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和反恐要求,我们总站有一个离线备份服务器。数据量太大,调取起来非常满,但只要没出故障,一两年前的应该还在。”

这句话,无异于天籁之音!

“立刻调取!”赵承生平的语气果断而不容置疑,“时间,去年的10月23日下午一点到三点。重点区域,候车大厅,二号检票口。”

小李不敢怠慢,立刻在键盘上飞快地操作起来。随着一连串指令的输入,主屏幕上的实时画面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进度条。时间,仿佛在这一刻被强行拉回到了三百多年前。

房间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。进度条走得异常缓慢,每一秒的等待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。赵承平的双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,手心里全是汗。他知道,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,能如此清晰地“看”到活生生的王德海。

终于,进度条加载完毕。屏幕上,一年前那个普通的午后阳光,透过候车大厅的玻璃窗,斜斜地洒了进来。画面中的旅客穿着更厚实的衣服,行色匆匆。

“快进,四倍速。”赵承平命令道。

画面开始飞速流转,无数模糊的身影闪过。赵承平的眼睛像鹰一样,死死锁定着屏幕的每一个角落,大脑高速运转,试图从这片人海中,捕捉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轮廓。张亮和老刘也紧张地在一旁,帮忙辨认。

“等等……停!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就在画面闪过候车厅东南角的一排座椅时,赵承平突然喊道。

小李的手指精准地敲下空格键,画面瞬间定格。

所有人的目光,都聚焦在了画面中那个不起眼的身影上。

那是一个男人,独自坐在角落的塑料座椅上,周围是喧闹的人群——拖着行李箱的夫妇,追逐打闹的孩子,戴着耳机听歌的年轻人。而他,仿佛与这一切都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,显得格格不入。

他背着一个磨损严重的黑色双肩包,包的侧袋里还插着半瓶矿泉水。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,领口已经有些起毛,样式老旧。他微微弓着背,整个人蜷缩在椅子里,刻意让自己不引人注目。

最重要的是,他的脸,虽然大部分被低垂的头和帽檐的阴影遮挡,但在某个瞬间,他似乎是感觉到了什么,微微抬了一下头,警惕地扫了一眼斜上方的摄像头。

就是这不到一秒的对视!

尽管隔着一年的时空,隔着冰冷的电子屏幕,赵承平依然能感觉到那眼神中的警觉、多疑与深藏的疲惫。那张脸,与健康证照片上那个麻木的青年相比,已经被岁月和生活磋磨得更加沧桑,脸颊消瘦,颧骨突出,眼眶深深地凹陷下去。但毫无疑问,就是他——王德海!

“就是他!”张亮激动地低呼出声。

“放大!把这一帧截图保存!”赵承生平的声音压抑着兴奋,他死死地盯着屏幕上的那张脸,仿佛要将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自己的视网膜里。这是他们追查至今,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图像资料!

他们继续播放录像。

画面中的王德海,大部分时间都在低头看一部老旧的智能手机,手指在屏幕上不时地划动着。

他没有和任何人交流,也没有吃任何东西,只是偶尔端起水瓶喝一口水。他的坐姿始终保持着一种随时可以起身离开的戒备状态。
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当车站广播里传来“前往省城的旅客请到二号检票口检票”的提示音时,王德海几乎是立刻就站了起来。他的动作没有丝毫拖泥带水。

他将手机揣进兜里,把双肩包的带子往上拉了拉,然后便混入了排队检票的人群。他依旧低着头,用身体和背包,巧妙地避开与其他旅客的直接接触。

监控的视角随着他的移动而切换。他们看到他面无表情地将车票递给检票员,走过闸机,踏上通往站台的通道。最后一个镜头,是站台上的远景摄像头拍到的。

王德海的身影随着人流,登上了那辆开往省城的长途汽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