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7章 他留下的痕迹就越淡(1 / 2)

监控室里,那股发现突破口后短暂的兴奋与激动,正如同退潮般缓缓散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沉重、也更为清晰的紧迫感。

张亮还在反复回放着王德海登上大巴的最后画面,试图从他僵硬的背影中再多解读出一些信息。而赵承平,则已经转身走出了监控室,站在嘈杂的车站走廊里,拨通了京州单位领导孙局的电话。

手机贴在耳边,周围旅客的喧闹、广播的报站声、孩子们尖锐的笑闹声,仿佛都被一道无形的墙隔绝开来。他的世界里,只剩下电话那头沉稳的呼吸声。

“孙局,安和这边有结果了。”赵承平的声音压得很低,但每一个字都清晰而有力,“我们查到了王德海的去向。他在一年前离开旅馆的当天,就购买了长途汽车票,目的地——省城。”

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,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的份量。然后,孙局的声音传来,带着一丝预料之中的凝重:“省城……果然是去了人海里。辛苦了,承平。”

“这是我们目前能掌握的最清晰的线索,”赵承平继续汇报,“我请求,立刻前往省城,沿着这条线继续追查。时间拖得越久,他留下的痕迹就越淡。”

“我同意。”孙局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,“我已经预料到会有这个可能。我已经和省厅那边打了招呼,你到了之后,直接去省厅刑侦总队找李建军副总队长,他会安排专人协助你。记住,你是主力,他们是配合,但一定要尊重当地同志,通力合作。”

“明白!”

“省城是龙潭虎穴,人口千万,流动复杂,比安和这种小城要难上百倍。”孙局最后叮嘱道,“你一个人,凡事多加小心。那个‘鬼影’的能量我们至今还没摸透,王德海既然是重要一环,他身边就一定布满了看不见的风险。注意安全,随时保持联系。”

挂断电话,赵承平深吸了一口车站里混浊的空气。那股熟悉的、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感,混合着期待与压力,在他的血液里奔腾。

他回到监控室,对还在研究录像的张亮说:“小张,你留在这里,把我们这两天走访的笔录整理归档,跟安和市局这边做好工作交接,特别是感谢一下车站派出所的老刘。招待所的账结一下,然后买明天的车票回京州归队。”

张亮猛地抬起头,脸上写满了错愕和不解:“赵队,那我呢?你不带我一起去省城?”

赵承平看着他年轻而急切的脸,拍了拍他的肩膀,目光中既有不容置疑的命令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:“省城的情况完全未知,我需要先过去摸清底细,建立联系。你把后方的工作处理好,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。这是命令。”

张亮虽然心有不甘,但也明白这是最合理的安排,只能用力地点了点头:“是!赵队,你一个人在那边,千万注意安全!”

没有多余的告别,也没有片刻的耽搁。赵承平背上自己那个简单的行李包,就在这个他刚刚找到王德海踪迹的车站里,买了一张最近一班开往省城的车票。

车票的时间,是下午三点半。与一年前王德海离开的时间,几乎相差无几。

当他坐上那辆缓缓驶出车站的长途大巴时,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。他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追逐,正踏着猎物一年前留下的脚印前行。车窗外的景物开始向后飞速倒退,安和市这座留下他们两天艰辛与汗水的小城,渐渐被抛在身后。

车厢里很安静,只有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和轮胎碾过路面接缝时发出的“咔哒”声。赵承平没有像其他乘客那样或是睡觉,或是玩手机。他只是靠在椅背上,闭着眼睛,但大脑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运转。

一年前的王德海,也曾坐在这趟车上,望着同样的风景。他当时在想什么?是终于摆脱了某种追逐的如释重负,还是即将奔赴某个未知任务的忐忑不安?

省城。

这个名字,像一块巨大的磁石,吸引了王德海,也吸引了现在的赵承平。但它背后,却隐藏着一团更浓的迷雾。

王德海去省城干什么?那座千万人口的巨型都市,如同一个巨大的森林,足以让任何想要隐藏的人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他是去那里临时落脚,找个日结的工作继续做一条“咸鱼”?赵承平的直觉否定了这一点。一个能在大案中分得百万赃款的人,绝不会满足于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。

那么,他是有固定的落脚点?一个安全的巢穴?

更重要的问题是,他在省城会不会有同伙?那个神秘的“鬼影”既然能精准地找到他,并利用他的账户进行转账,那么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。省城,会不会就是这个犯罪网络的某个重要节点?王德海去省城,是去与他的上线,或者下线会合?

一个又一个疑问,如同锁链般缠绕着他的思绪。赵承平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追捕一个逃犯,更像是在试图解开一个精心编织的死结。而王德海,就是那个最关键的线头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穿透车窗,在赵承平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投下一片斑驳的光影。

他睁开眼,望向窗外无尽延伸的高速公路,远方,省城高楼大厦的轮廓已经在天际线上若隐若现。

到了省城,已经是晚上了。夜色已经深沉,但这座城市却毫无睡意。高架桥上,车流汇成一条条红白相间的璀璨光河,无声地奔流。

远处的摩天大楼顶端,巨大的电子广告牌变幻着绚烂的色彩,将半边天空都映照得如同白昼。

赵承平背着包,走下汽车,立刻被淹没在汹涌的人潮里。

与安和车站那种熟人社会的亲切嘈杂不同,这里每个人都步履匆匆,脸上带着大城市特有的戒备与疏离。

他站在原地,任由人流从他身旁冲刷而过,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名为“渺小”的感觉。

在这里找一个人,无异于在撒哈拉沙漠里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。王德海,就是那粒沙。

他没有急于离开,而是找了个角落,拨通了孙局给他的那个号码。

电话响了几声后被接起,一个沉稳有力的男声传来:“喂,你好。”

“您好,是省厅刑侦总队的李建军副总队长吗?我是京州市局的赵承平。”

“赵队长,等你电话很久了。”李建军的声音很爽朗,没有丝毫官僚的客套,“刚下车吧?辛苦了。我安排了人在出站口等你,一辆黑色的帕萨特,车牌尾号827。他会直接送你去招待所休息,明天早上八点半,我在办公室等你。”

“太感谢了,李总队。”

“别客气,都是为了案子。”

干脆利落的对话,让赵承平对这位尚未谋面的同行产生了一丝好感。他很快就在出站口的临时停车区找到了那辆车。开车的是一位精干的年轻警官,他帮赵承平把行李放好,一路上沉默而平稳地驾驶着。

车子穿行在城市的灯火迷宫中,赵承平靠在车窗上,看着外面飞速掠过的景象。每一扇亮着灯的窗户后面,都可能藏着一个王德海。他那种隐匿于市井、与世隔绝的生存方式,在这种人口密度极高的环境中,反而更容易实现。

省公安厅招待所干净而肃静,房间里的陈设简单朴素。热水澡洗去了他一身的舟车劳顿,但精神上的弦却依旧紧绷着。他没有立刻休息,而是将那几张从安和车站监控里截取出来的、王德海最清晰的图像打印出来,整齐地摆在桌上。

灯光下,王德海那张充满警惕和疲惫的脸,仿佛在与他对视。赵承平的指尖轻轻划过照片上那双深陷的眼睛。就是这双眼睛,见证了什么?他又将背负着怎样的秘密,一头扎进了省城这座巨大的迷宫?

一夜无话。

第二天一早,天刚蒙蒙亮,赵承平就已经醒来。窗外,城市的喧嚣已经开始苏醒。他穿上熨烫平整的警服,将所有资料整理进公文包,提前半小时到达了省公安厅。

那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灰色大楼,门口的国徽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生辉。经过严格的门禁,他被带到了刑侦总队所在的楼层。

李建军的办公室里,早已坐着几个人。

李建军本人约莫五十岁上下,身材高大,皮肤是常年奔波在外的黝黑色,眼神锐利得像鹰。他一见到赵承平,就立刻站起身,伸出粗糙而有力的大手:“承平同志,欢迎来到省城!”

“李总队,给你们添麻烦了。”赵承平与他用力握了握手。

“案子不分彼此。”李建军将他引向会议桌,并向其他人介绍道,“这位就是从京州来的赵承平队长,‘鬼影’专案的核心成员。这位,是我们重案支队的支队长王海,这位是技术侦查支队负责数据分析的陈斌。”

被点到名的王海和陈斌都站起来,向赵承平点头致意。王海是个一脸精悍的中年人,眼神里透着一股不轻易服输的劲儿。而陈斌则是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,显得沉静而专业。

没有多余的寒暄,会议直入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