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5章 赵肋送表(2 / 2)

从1867年浪琴怀表销售到粤省开始,就已经逐渐有了交流。

到了19世纪末,很多西方洋行在国内开设代理浪琴手表到民国年间国内代理商出现,让这个牌子流传更加广泛,销售面也更大,甚至还进行了广告推广,当时主要售卖的是火车头表和怀表。

为了开拓市场,迎合红国人,甚至还在表壳上绘制山水画石林图。

虽然浪琴定位是略次于百达翡丽、江诗丹顿几个顶级奢华钟表品牌,但是在民国,已经属于精英阶层才会购买的手表。

一些上层有名人士也佩戴过,上行下效的情况下,也让这个出自瑞士的品牌手表更加出名。

要知道,这款手表在民国20-30年代,银元购买力还没有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,一块手表就要100大洋左右,稍微豪华一些能摸到300块大洋以上。

当时全国工资最高的城市沪上,一位工人一个月到手也就是10块大洋出头,这还是长时间劳作累死累活整天加班的情况下,还很有可能拿不到工资。

码头工人相比较工厂工人,劳动强度更大,每天劳作一个月收入却下探到8块大洋。

只有一些技术工种,才能在沪上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拿到20-30块大洋的薪酬。

要知道,这可是沪上,消费和薪资都比其他地方要高的地方。

如果到了次一级的津门和羊城,工资要打个七到八折,内陆一些城市相比较收入甚至腰斩。

更不要说广大县区乡镇农村,收入只会更低,大多数人连温饱都无法保证。

这些人员,九成九以上,累死累活干一年,去除吃喝开销,一年都买不下来一块最低档的手表。

这也是为什么说浪琴会是精英阶层才会购买的,寻常老百姓农民工人,根本没有条件去购买一件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。

小小一块手表,是很多底层老百姓一家人一辈子都挣不来的。

谢一城不知道赵肋是从哪整来的这块手表,只知道这块小东西看着不起眼,实际之前要不少大洋才能买下来,这开销估计能让他在北平采购不少的玉器牙雕。

怪不得刚刚赵肋不让在现场直接给木盒子打开,合着还是有原因在的,要是当场看到里面放的是手表,谢一城估计确实不会要。

现在都拿回来了,再送回去不见得有多好,赵肋也不会要,毕竟东西都已经送出去。

万一要是碰上其他人看见,嘴巴一大往外说,容易出问题。

这还没交接工作呢,两人私下里已经开始进行一些违纪交易,事小不了。

也不怪赵肋刚刚多要点东西,就这一块表,将从北平带回来的那些除了玉器和牙雕的小物件全要走,也抵不上价,差的太多。

要是当时就知道是浪琴手表,谢一城保准把身上东西全给赵肋,不然这真的心里过不去。

给的实在太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