祝元看了一下这个地点,一九九一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,所以对地点感到陌生。
鼠标往下滑动,下面还是一张扫描件的老地图,时间就更早了,竟然是六十年代印刷的。
虽然地图的标注同样很精细,但因为年代太久远了,关于大的地区跟道路还好,一直以来变化很少,但一些小地方,尤其是在细节上变化很大。
就比如说被小方标记的同样的地点,在一九九一年的地图上就叫“青年路”,但在六十年代的地图上,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路,而是一个郊区村子。
祝元很想知道这个地点在现在的地图上是哪里,但小方并没有出示现在的地图,可能是觉得通过上面提供的信息,祝元自己就能找出来。
倒也不必这么信任我,把我当个弱智对待好不好。
祝元无奈的这么想着,继续往下看去,决定之后再给小方要一份现在的地图。
地图之后,就不再是完全关于海鸥书店的信息。
关于名片上另一个很显眼的信息,就是那个图书经理“李天寂”。
小方在全国范围内查询了这个名字,叫这个名字的人不算是很多,但全国的人有这么多,就算通过年龄筛选了一通,剩下的疑似条件相符的人也有十七个。
小方没法把这些人的资料都弄过来,而且这其中还牵扯到一个疑似误区。
小方筛选的,是这家海鸥书店在关店之前,就成年的“李天寂”,这些人有可能曾在书店中任职。
这些人没有一个是书店所处地区的“本地人”,而海鸥书店当年的招聘条件上也没有特别要求是本地人,所以无法再进一步筛选。
那个年代很流行进城打工,交通也越来越发达,人们从天南海北而来,很多店铺跟公司招工都会以“提供住宿”作为吸引应聘者的条件。
不过小方提供了另一个人资料,想着也许会有点儿用处。
这个人,就是当年创立“海鸥书店”这个品牌的老板李威。
同样都姓李,也许李威跟李天寂会有些关系。
但小方在整理的资料间也加上了自己的一句评价,表示“李”是一个很大的姓氏,全国姓李的人特别多,也可能只是个巧合。
李威是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,在他的时代好好读书真的特别有出路。
从他的档案履历上能看到,二十一岁那年,他从老家一个小渔村考进了大城市的大学,从此逆天改命。
在他大学时代,就跟几个同学合伙,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售卖教辅资料的书店。
后来,也许是因为书店的营业手续不合规,也许是他们学校不允许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经营生意,书店被查封。
祝元看到这里很好奇,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很有钱吗,是怎么做到在校期间创业开店的?
李威是乡下出身,父母都是下苦力讨生活的渔民,能给他提供正常的学费跟生活费就已经很辛苦了,肯定无法支持李威在大二就能投资开店。
那也许是他的合伙同学家庭条件都比较殷实,当年跟他合作的同学,小方并没有把身份列出来,也许是没查到,也许是不重要。